红河学院2015年新增汉语言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自评报告

时间:2016年01月19日 16:17来源: 作者: 点击:
??汉语言专业申请增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自评报告?????红河学院二〇一五年三月??目?? 录?1.汉语言专业基本情况...................................................... 11.1 简介................................................................ 11.2 办学指导思想与特色.................................................. 11.3 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22.自评工作情况......

 

 

汉语言专业

申请增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自评报告

 

 

 

 

 

红河学院

二〇一五年三月

 

 

  

 

1.汉语言专业基本情况...................................................... 1

1.1 简介................................................................ 1

1.2 办学指导思想与特色.................................................. 1

1.3 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2

2.自评工作情况............................................................ 3

2.1 自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3

2.2 自评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程序........................................ 3

3.自评的基本情况.......................................................... 4

3.1教师队伍建设........................................................ 4

3.2 教学建设与改革...................................................... 7

3.3科学研究........................................................... 14

3.4教学环境与条件..................................................... 16

3.5人才培养........................................................... 17

3.6管理与规章制度..................................................... 19

3.7自评结果........................................................... 22

3.8改进措施及设想..................................................... 24

 

 

 

 

            

 

 

 


1.汉语言专业基本情况

 

1.1 简介

红河学院汉语言专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开设,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目前该专业在校生共16人,生源分别来自越南、泰国和柬埔寨。

该专业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在2-8年内毕业(含8年)。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必须完成120学分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且成绩合格,至少取得HSK笔试6级和口试中级及以上证书,同时要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学校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2办学指导思想与特色

我校汉语言专业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明确了符合实际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塑造办学与专业特色。

    1.2.1办学指导思想

在我校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指引下,按照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门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培养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1.2.2办学特色

本专业依托具有十年办学历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层次体系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坚实的基础,授课教师80%以上都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在培养环节上,强调小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实践性,将实践贯穿于各个培养环节,将课堂讲授、研讨、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给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留学生文化活动周,泰国水灯节晚会等。

1.3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1.3.1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汉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了解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能够从事与汉语运用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能够适应现代国际社会汉语言文化需求的应用型汉语专业人才。

    1.3.2汉语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2、掌握较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具备较高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汉语从事汉语教学、翻译、新闻和出版、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4、具备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2.自评工作情况

 

2.1自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操作办法

在学校学位委员办公室的指导下,国际学院专门召开了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布置自评工作,成立了汉语言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自评小组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了自评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程序以确保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2.1.1 自评小组由下列人员构成:

 :雷明珍(国际学院院长,全面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

副组长:江海燕(国际学院副院长,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自评报告的完善)

       陈翠珠(国际学院副院长,联系国际汉语系,负责专业建设指导)

侬 斐 (国际汉语系系主任,具体负责落实各项评估工作自评报告的起草,整理支撑材料)

组员:赵薇、王美华、陈明雪、完颜雯洁、黎杰、高希文、王艺。组员主要由国际学院行政与教学工作办公室人员和国际汉语系部分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搜集整理学位评估申报材料。

 

2.2 自评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程序

学院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标准的原则,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院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自评的各个环节。自评工作按以下程序开展完成:

一、学习学校自评工作要求和《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研究自评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成立自评工作小组制定自评工作方案。

三、组织全体自评小组成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和《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具体安排落实各项自评工作。

四、评估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填写相关表格。

五、召开全体自评小组成员会议,由相关人员汇报准备情况,对照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并评出相应的等级。

六、撰写自评报告,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检查。

七、召开自评小组成员会议,审议通过自评报告,上报相关材料。

八、根据自评的情况,进一步做好接受省学位办专家组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

3.自评的基本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以及红河州关于“绿色经济强州”、“工业经济强州”、“民族文化大州”、“个开蒙城市群”、“滇越大通道”等发展规划,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言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良好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国际学院2011年开办汉语言专业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的专业建设目标,结合汉语言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汉语言专业学科发展具体目标,同时制定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照《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要求,现就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科学研究、环境与条件、人才培养、管理与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3.1教师队伍建设

    3.1.1 职称、学历结构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占教师总数的10%;副教授1人,占教师总数的5%;讲师14人,占教师总数的70%;助教3人,占教师总数的15%。具有博士1名,硕士生导师3名。14名讲师均为45岁以下,其中还有2名为在读博士。讲师中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人有13人,占讲师总数的93% 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呈良好形势发展。见表1、表2

1汉语言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结构表

教师

总人数

职称、年龄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20

人数

小计

45岁以下人数

人数

小计

45岁以下人数

人数

小计

45岁以下人数

人数

小计

45岁以下人数

2

1

1

-

14

14

3

3

所占比例

10%

50%

5%

-

70%

100%

15%

100%

 

2 汉语言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年龄结构表

教师总人数

年龄、学历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20

人数小计

45岁以下

人数

人数小计

45岁以下

人数

 人数小计

45岁以下

人数

1

-

17

16

2

2

所占比例

5%

-

85%

94.1%

10%

100%

3.1.2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汉语言专业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相对较少,年轻教师居多,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培养和建设:

1、支持在职专业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督促在读的教师尽快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2、争取引进博士,特别是有突出科研成果的博士,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3、聘请国内外语言学及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专家到红河学院举办讲座,提供教学支持和培养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支持教师外出访学、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院校间的交流活动;

5、根据学院制定的《国际学院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开展了5年的教师导师制工作进行“传、帮、带”,每个青年教师都由一位老教师指导,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在教学中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听课和助课,观摩教学,院领导检查青年教师教学情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指正,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发展上得到了老教师的悉心指导。

国际学院教师导师制成效明显,5年以来,学院先后有4名年轻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2名考取博士研究生;45岁以下年轻教师申报并获准立项各级课题20项,其中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1项,省级教学项目2项,2人参加学校教学比赛获奖。整个汉语言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2011年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只有9人,2014年增加到18人,并有2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6、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用以老带新的课程组建设方式来做课程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研究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手段,通过校内外学习提高,改善专业研究现状。培养有留学生母语背景和语言学习背景的东南亚语系的年轻教师参与汉语言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对汉语水平为零基础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在注重院内、外教师工作、感情交流合作的同时,扩大增强了汉语言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

7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工作

国际学院已先后选派15名教师派往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访学、专业培训和工作锻炼。国际学院还支持汉语言专业教师赴校际合作单位任教,如到美国俄勒冈城市工业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玛哈萨拉堪皇家大学等学校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3 国际汉语系教师培养情况一览表

年度

姓名

时间

培养方式

地点

备注

攻读

学位

访学

进修

短期学习

 

 

2005    

2006

洪波

2005.7.7
 
 

 
 2005.8.4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侬婓

 

 

 

 

刘映杉

 

 

 

 

罗彩文

 

 

 

 

周雳

 

 

 

 

陈翠珠

 

 

 

 

侬婓

 

 

 

 

老街汉语培训中心

教学交流

陈翠珠

整年

 

 

 

云南师范大学

硕士

分类小计

 

1

 

2

16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1人;进修1人;短期学习6人次,8人次

2006
 
 

 
 2007

 

陈翠珠

整年

 

 

 

云南师范大学

硕士

刘映杉

2006.7-2006.8

 

 

 

云南省语委

 

孔翔

 

 

 

 

李艳敏

2006.4-2006.10

 

 

 

老街汉语培训中心

教学交流

周雳

 

 

 

苏轩

2007.1-2007.2

 

 

 

泰国西北大学

 

洪波

 

 

 

 

雷明珍

2006.8-2007.8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

 

分类小计

 

3

1

4

2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1人;访学1;进修4人;短期学习2,8

2007
 
 

 
 2008

陈翠珠

整年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

李艳敏

2007.12-2008.3

 

 

 

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DHC汉语培训中心

教学交流

洪波

 

 

 

刘春霞

2008.1-2008.7

 

 

 

刘春霞

2007.10-2007.11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肖淦澧

 

 

 

 

 

 

王美华

2008.1-2008.2

 

 

 

泰国西北大学

 

侬斐

2007.10-2008.10

 

 

 

泰国清迈皇家大学

教学交流

分类小计

 

3

 

4

3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1人;进修4人次;短期学习3人次,8人次

2008
 

 2009

 周雳

2008.9-2009.9

 

 

 

美国俄勒冈城市工业学院

教学交流

 洪波

2008.9-2009.7

 

 

 

北京师范大学

 

分类小计

 

 

2

 

 

 

 

年度总计

访学2,2

2009
 

 2010

李艳敏

整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

分类小计

 

1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1,1

2010
 

 2011

 李艳敏

整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

 侬斐

整年

 

 

 

 

云南师范大学

硕士

分类小计

 

 2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2,2

2011
 

 2012

李艳敏

整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

侬斐

整年

 

 

 

 

云南师范大学

硕士

周雳

整年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

罗彩文

整年

 

 

 

 

云南大学

硕士

分类小计

 

4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4,4

2012
 

 2013

李艳敏

整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

侬斐

整年

 

 

 

 

云南师范大学

硕士

周雳

整年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

罗彩文

整年

 

 

 

 

云南大学

硕士

分类小计

 

4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4,4

2013
 

 2014

周雳

整年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

高春燕

2013.9 -2014.6

 

 

 

浙江大学

 

王美华

2013.11-2013.12

 

 

 

云南大学

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分类小计

 

1

1

 

1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1,访学1人,短期学习1人,共3

2014
 

 2015

周雳

整年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

杨运来

整年

 

 

 

厦门大学

博士

孔翔

整年

 

 

 

云南民族大学

硕士

刘映杉

2014.11-2014.11

 

 

 

云南大学

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分类小计

 

 3

 

 

 1

 

 

年度总计

攻读学位3,短期学习1人,共4

合计

2005—2015年,国际汉语言专业教师培养共44人次。

 

3.2 教学建设与改革

结合学校发展和国家地方国际化发展建设人才需要和需求,在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2.1教学建设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专业是国际学院开办的新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结合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国际学院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但培养方案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保持一致。

汉语言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外语专业和汉语言专业交叉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是为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开设,以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言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语言交际能力、中国社会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实践课教学体系建设及实施

国际学院现有汉语言专业学生16 人,分4个班教学。师资队伍上,由汉语言类专业教师、东南亚语种及英语专业教师合作组建、形成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并重、专兼职相结合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兼顾的师资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在学生低年级的汉语教学中参入有英语或学生母语学习背景的老师,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适应学校的生活;在学生中、高年级的汉语教学中,以有海外汉语教学背景和语言学及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背景的老师为主,打好学生汉语基础。汉语言专业75%的教师都有国外学习和教学的经验,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及跨文化能力的目标相辅相成。

教学条件上,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环节上,强调小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实践性,将实践贯穿于各个培养环节,注重实际应用,将课堂讲授、研讨、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给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留学生文化活动周,泰国水灯节、泼水节晚会等,给学生真实的汉语国际教育环境。在学生进行实习时提供给他们校内实习的机会,让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带好相关短期留学生团队的语音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中锻炼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参与组织短期留学生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加强学生中国文化认识。

学校和学院还积极为汉语言专业开辟和建立教学和实习基地,努力为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和实训创造条件。在不断完善实习条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国内、校内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内进行专业实践、实习的场所。通过组织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截至目前为止,学校与河口一中、红河职业卫生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也积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目前,2012级汉语言专业的4名同学已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了实习。

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学院成立了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实习大纲,规范了实习工作的程序,从实习生的报名、选拔、培训、试讲、指导、考核,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汇报总结等工作都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职责,为整个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3.2.2课程建设

    1、按学校学分制体系做好常规课程建设

学院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早在200410月和20064月,分别为对外汉语专业授课的教师组织二类重点课程《现代汉语》建设项目和一类课程《语言学》建设项目。

本专业的课程除了遵照教育部关于汉语言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外,还参考了国内、省内知名院校、兄弟院校的课程安排,再加之充分考虑到我校教学本科专业学分制的优势,取消了留学生的通识必修课(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修读。合理地安排了专业课与其他模块课程(平台课、通识课)的比例,提高学生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的其他知识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素质,既符合教育部对该专业本科课程要求的规范,又结合自身特点和经验设置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中,既有满足留学生对语言理论知识需求的语言理论课程,如《实用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也有语言教学的方法论课程,如《汉语教学语法》,《汉语教学法》;既有对特殊领域内的汉语知识的训练,如《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汉语报刊阅读》、《汉语应用文写作》,又有一般语言应用中的对语言听力、会话、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的分技能水平训练课程,如《汉语听说(一)》、《汉语听说(二)》、《汉语阅读(一)》、《汉语阅读(二)》、《汉语写作(一)》、《汉语写作(二)》等,还包括了汉语语言文化、传统文化、中国国情介绍以及传统文化技能的一些审美和实践训练。不同汉语水平层次的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和需求进入相应年级的汉语课堂进行学习,保证了汉语言专业弹性学制的实现。

2、深化课程建设

目前,最新版本的汉语言专业课程包括22门专业必修课程,22门专业选修课程。在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中,22门专业必修课程全部列入院级课程建设,其中15门课列入一类课程建设,3门列入二类课程建设,4门列入合格课程建设;22门专业选修课中有5门列入院级二类课程建设,6门列入院级合格课程建设。列入院级课程建设规划的33门课程占专业课程总数的75%。目前,一类课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未来1-2年将陆续完成后续的二类课程和合格课程建设。各级课程的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见表4

汉语言专业课程分类建设内容及目标

类别

建设目标

建设措施

一类课程

师资建设、教学档案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建设、习题集(库)建设、课件建设。

通过一类课程建设,各门建设课程达到学校相关标准,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化;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教材选用实用、科学化;教学模式科学化;习题、课件建设专业化。保证汉语言师资队伍在留学生语言基本技能方面的教学理念有较为一致的态度,策略和方法上互相沟通学习。

二类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规范教学档案;选择1-2套目前较新的、适合我校留学生情况的经典教材进行集体备课。探讨专门领域的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组织模式,深化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建设教材,除了注重教材选择外,部分课程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通过二类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结构日益合理化;专门知识领域内的汉语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档案规范化;教材选用、自编教材实用、科学化,;教学模式科学化;实践、实习环节组织模式多样化、专业化,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到位。

合格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规范教学档案;针对这些课程,比较对留学生和对母语者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的不同,探讨语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择取知识点的难易先后,采用比较科学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建设教材,除了注重教材选择外,部分课程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加紧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自我提升,提高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规范管理各种教学档案,特别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并具有指导性;形成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在采用国内先进教材的同时组织汉语言教师自编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材。

经过院级建设后的汉语言专业课程,目前正积极申报学校的校级课程建设,相信经过院级以及校级的课程建设之后,汉语言专业课程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运用能力。

在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同时,国际学院根据汉语言专业的特殊性,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实践活动:与中国学生和其他短期留学生举行实践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通过这些专业实践活动,汉语言专业学生极大地提高了个人专业水平。

3.2.3 教学研究

国际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学院和系定期组织教学研究会议,讨论重大教学发展建设事项,讨论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讨论和组织教学课题申报和教学建设工作。在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教师们积极申报省级、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目前,汉语言专业教师已立项21个教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7篇,编有教材1部(具体情况见表5、表6、表7)。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教学研究项目一览表

序号

  

级别

姓名

参与

情况

备注

1

桥头堡语境下云南国家级口岸普通话需求研究——以河口口岸和金平金水河口岸为例

部级

洪波

主持

在研

2

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

洪波

主持

在研

3

东南亚国家文化礼仪

省级

赵薇

主持

结题

4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G200811)

校级

洪波

主持

结题

5

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MS0901

校级

洪波

主持

结题

6

现代汉语(ZD20060003

校级

洪波

主持

结题

7

人文学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J200601)

校级

洪波

主持

结题

8

语言学概论(WLKC0804

校级

高春燕

主持

结题

9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J200901

校级

洪波

主持

在研

10

应用型涉外课程建设(JJ201013

校级

赵薇

主持

结题

11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G201008

校级

洪波

主持

在研

12

对外汉语教学法(ZDK1012

校级

王美华

主持

结题

13

国际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建设(10XJY205

校级

赵薇

主持

结题

14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校级

陈翠珠

主持

结题

15

外国文学

校级

完颜雯洁

主持

结题

16

现代汉语(一)

校级

陈翠珠

主持

结题

17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校级

刘春霞

主持

结题

18

汉越话语角色对比研究

校级

王美华

主持

结题

19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校级

刘春霞

主持

结题

20

留学生短期团队的汉语学习需求分析与教学模式建构

校级

侬斐

主持

在研

21

对巩固和加强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探索

校级

刘春霞

主持

结题

6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教学论文成果一览表

序号

        

     

作 者

年、期

1

国内外汉语学习网站模式研究

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洪波

2011.07

独撰

2

泰国初级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调查

教育前沿

洪波

2012.02

第一作者

3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学生在红河学院汉语学习情况调查

大众文艺

洪波

2012.03

第一作者

4

对外汉语成语教材的编写的几个问题

红河学院学报

洪波

2012.06

独撰

5

初级阶段泰国学生ü组和j组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教育前沿

洪波

2012.06

第一作者

6

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语文建设

洪波

2012.08

核刊独撰

7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大理学院学报

洪波

2013.02

第一作者

8

囧——网络的语言智慧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陈翠珠

2009.02

独撰

9

汉语越语中非亲属称谓语的基本辨析

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第11卷)

陈翠珠

2012.11

独撰

10

关注非智力成长,涵养大学生情志

课程教育研究

陈翠珠

2012.14

独撰

11

哈尼语汉语数量结构的句法比较

红河学院学报

陈翠珠

2008.03

独撰

12

汉语自称代词“某”、“某甲”和“某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陈翠珠

2008.06

独撰

13

汉语口语对语言规则的内敛性超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陈翠珠

2006.12

独撰

14

关于“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高春燕

2013.02 

独撰

15

泰国学生汉语清擦音sshx的声学分析

赤峰学院学报

高春燕

2013.04 

独撰

16

解析双语现象发展研究现状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高春燕

2013.02 

独撰

17

注意资源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大观周刊

侬斐

2012.01

独撰

18

试析中国式英语的又一成因

教育前沿

孔翔

2011.06

独撰

19

情感因素对红河学院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新西部

刘春霞

2009

第一作者

20

对巩固和加强红河学院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探索

新西部

刘春霞

2011

独撰

21

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初探——一红河学院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

苏轩

2010.07

独撰

22

对外汉语课互动模式合理性的案 例研究—— 以《一诺千金》教学为例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苏轩

2013.03

独撰

23

汉越单音节形容词“满”与“??y”对比研究

教育科研

李艳敏

2011.09

第一作者

24

越南留学生代词“每、各”使用情况调查

The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李艳敏

2011.12

独撰

25

原型理论在越南留学生汉语多音字教学中的应用

红河学院学报

李艳敏

2012.12

独撰

26

说话者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语言形式标记

教育前沿

王美华

2011.01

独撰

27

会话含义理论与英语听力的培养

西部教育论文集

肖淦澧

2009.01

第一作者

28

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反思

学园

肖淦澧

2011.07

第一作者

29

从合作原则谈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教育前沿

肖淦澧

2012.01

第一作者

30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口”和“嘴”的教学思考

语文建设

肖淦澧

2012

独撰

31

从语用学维度审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肖淦澧

2012

第一作者

32

My  Humble Opinion about Words Teaching

语言与文化研究

肖淦澧

2012

第一作者

3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

湖北函授大学校报

肖淦澧

2013.07 

独撰

34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两个致因探讨——动机的缺乏与母语负迁移

无限音乐

赵薇

2011.01

第一作者

35

泰北地区汉语教学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的思考

教育前沿

赵薇

2011.05

第一作者

36

国际教育合作背景下家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初探

2012第二届教育与教育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EEM 2012

赵薇

2012.05

第一作者

37

浅谈教育国际化发展下的大学生涉外礼仪教育

2012年第一届社会科学和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ICSSE2012

赵薇

2012.09

第一作者

7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编著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出版社

主编

合作者

出版时间

1

汉语听说教材(初级)

云南大学出版社

洪波 黄薇

赵薇

20148

3.2.4 专业建设

汉语言专业的创设,适逢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有利时机,适应海外对高层次汉语人才的需求,符合红河学院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我校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多元需求,可以建立学科平台,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东南亚语种专业纵深发展的需求,为提高校内实习基地,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也有了课外平台。2014年,我校获得了斯里兰卡孔子学院的承办权。2015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云南的讲话中提出了云南应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指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的开设,更符合国家对云南的发展建设要求。为了使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国际学院明确了各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和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3.3 科学研究

    国际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一系列学术活动,听取专家、教授关于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留学生心理研究的讲座。国际学院教师有多人曾到其他高校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学习、访问和交流。

在学校的支持和本院教师的努力下,国际学院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以年轻的高学历教师为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目前,汉语言专业教师已立项5个科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8篇,著有专著1部(具体情况见表8、表9、表10)。

8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级别

姓名

参与情况

备注

1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负载的特殊文化研究

部级

陈翠珠

主持

在研

2

“戈尔丁和莱辛小说中的进步话语比较研究” (2010Y163

省级

雷明珍

主持

结题

3

中国古代降礼研究(YB2009039

省级

洪波

主持

在研

4

傣族“莫”文化研究

校级

陈翠珠

主持

结题

5

“想”和包含“想”的词语情态功能研究

校级

刘春霞

主持

结题

9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科研论文成果一览表

序号

        

      

作 者

年、期

1

从蒙古帝国到元朝的降礼

兰台世界

洪波

2012.04

核刊独撰

2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文教资料

洪波

2012.04

第一作者

3

皇太极两征朝鲜的“盟誓神判”及降礼

学术探索

洪波

2012.07

核刊独撰

4

大理市白族婚俗沿袭与变化调查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洪波

2012.05

第一作者

5

清康熙时期的降礼

人文社科论坛

洪波

2012.07

第一作者

6

清朝乾隆时期战争的处置和降礼

社科纵横

洪波

2012.07

第一作者

7

物换星移 书香我心——我的求学路

基于学分制下的大学生学习指导

陈翠珠

2012.06

独撰

8

“奴”的指称嬗变

文学教育

陈翠珠

2013.05

独撰

9

汉语运用的消极变异现象探析

长江大学学报

陈翠珠

2013.02

独撰

10

汉语人称代词的转指用法

文教资料

陈翠珠

2012.11

独撰

11

云南寻甸回族语言独特性分析

神州

陈翠珠

2013.01

独撰

12

从“海了去了”看汉语“X了去了”结构

新余学院学报

陈翠珠

2013.02

独撰

13

云南回族汉语的“别同”现象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陈翠珠

2013.01

独撰

14

语言魔力之现代“莫”文化探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陈翠珠

2013.05

独撰

15

傣族景颇族禁忌与鬼神崇拜研究——以德宏梁河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2011增刊

陈翠珠

2011.08

独撰

16

隐喻与象征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

陈翠珠

2006.06

独撰

17

汉语颜色词“青”与”绿“的词义探析

语文建设(下旬刊)

高春燕

2012.12

第一作者

18

浅议汉语称谓语

语文建设

高春燕

2014.06 

独撰

19

留学生古汉语教学中否定副词""""的意义及用法比较

语文学刊

高春燕

2013.01 

独撰

20

浅谈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高春燕

2013.05 

独撰

21

漫谈网络词语

课外语文

高春燕

2013.03 

独撰

22

略谈汉民族死亡委婉语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春燕

2013.06

第一作者

23

论四川武胜方言中的“年”类零声母

语文学刊

侬斐

2010.08

第一作者

24

浅谈新闻英语标题

新西部

孔翔

2011.03

独撰

25

“想一词的情态功能研究

新西部

刘春霞

2011

独撰

26

“想要”和“要想”词语的情态功能研究

新西部

刘春霞

2011

独撰

27

简析《广韵》四声的双声叠韵格式

文教资料

魏婕

2010.05

独撰

28

论假借和通假的异同

语文学刊

魏婕

2012.05

独撰

29

辽代降礼研究

语文学刊

魏婕

2012.09

独撰

30

重庆忠县方言词义考释

文教资料

罗彩文

2010.05

独撰

31

浅谈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学园

肖淦澧

2011.07

第一作者

32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2012 第二届教育与教育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ISSGBM2012

肖淦澧

2012

第一作者

33

从礼貌原则谈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EEM2012

肖淦澧

 

独撰

34

初探汉字长久的生命力

课外阅读

肖淦澧

 

独撰

35

唐人的审美意识探析

美与时代

杨运来

2011.11

独撰

36

简论《呐喊》与《彷徨》的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语文

杨运来

2011.11

独撰

37

古希腊神话的美育思想探析

红河学院

杨运来

2013.06

独撰

38

绿春哈尼族的“昂玛突”节俗文化

筑梦·建设美丽云南

杨运来

2013.08

独撰

10 国际学院汉语言专业教师专著一览表

序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主编

合作者

出版时间

1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陈翠珠

20134

 

3.4 教学环境与条件

良好的教学设施水平与合理利用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本院现有已在资产处登记,建立物、帐清单的固定资产共计617,251元,主要为教学设施、设备及办公设施,安排有资产管理员进行管理,能满足教学、科研、办公的需要,利用率达100%

3.4.1 教学设备仪器情况

重视资产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教学设备管理主要是规范对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到专人管理,帐物对应,定期维护。目前学校为本专业提供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完全能满足专业建设及发展需求。

    3.4.2 图书资料的管理情况

    红河学院现有馆藏图书65万册,年订阅印刷版、电子版报刊6000余种。目前在用馆舍总面积为4704 m2。设有现刊阅览室、文科参阅室、理科参阅室、教师参考室、古籍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七个阅览室,共有500余个阅览座位,每周开放时间100小时。近年学校也先后购置了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同时配备有期刊室、电子阅读室,学生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借阅和查看本专业的图书资料。1997年,图书馆开始订阅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2002年升级为“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校园网镜像站点,并将数据追加到1994年;1999年,图书馆在校园网上建立主页,向本校读者传播网络信息和部分馆藏期刊篇名信息;20013月,图书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文献信息管理工作全面进入计算机管理时代。拥有10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正式向本校全部读者开放,极大地支持了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3.4.3 工作条件

近年来国际学院教师的工作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各系、教研室均有开展教研活动的场所,配置电脑等设备。学院每年都有固定的教学经费,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教师教学、教师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研究,设国际学院院级教学、科研项目,严格按校级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立项,从教学经费中划拨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为教师教学和科研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5 人才培养

    3.5.1 本科教育

我校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招收两届共16人,其中毕业班4人将于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完成所有课程。毕业班4人均取得了HSK考试五级证书,其中3人已取得六级证书(六级为新HSK考试的最高级别)。

在对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重视相关理论的教育使学生学有所得,又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业务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能。强调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技能的全面培养,由于专业学习成绩优异,汉语言专业4名毕业生中3人先后获得校长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等奖励。

与此同时,鼓励并指导汉语言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目前为止,汉语言专业学生已积极参加了以下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9月,代表学校参加了“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留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参加国际学院汉语之星演讲比赛(红河学院全校留学生均参加),获得一等奖;2013年,参加红河学院第三届国际周活动的图文征集大赛,获优秀奖;2013-2014学年,在文体竞赛中成绩优秀,获得特别奖学金。

3.5.2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四年教材建设与选用的情况如下:

1、注重教材更新。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除继续延用经典教材外,及时采用更新、修订过的新版本教材,以保证教学中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

2、鼓励支持使用自编教材。由于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因母语、学习需求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很多专业课程特别适合的教材,我院支持专业课教师跟踪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编写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自编自印讲义。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汉字解读》、《普通话语音与口语训练》、《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课程的教材多由教师自编讲义完成授课。出版了由洪波教授主编的《汉语听说教材(初级)》。

3、加大各类课程教材的推介力度。利用网络、展示等方式,把更多更好选修课教材推荐给师生。改进课程教材的征订与选用办法。在可能的情况下,一门课程教师至少要推荐两个以上版本的教材,改变过去一门课程对应一本教材做法,让学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深浅、多少、与自己汉语水平的衔接性、价格等因素,自主地选用教材。进一步提高教材服务的质量,让学生拥有自己满意、质高价廉的教材。

4、支持教师采用多样性的、合理的互联网、网上学习软件等资源作为留学生学习的新型教材形式。

5、要求有相同课程教学经历的教师组成课程组,对该课程的教材作集体讨论、形成教学顺序先后、语言知识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共识,并争取对一套经典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形成经典的教学案例范本。

6、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应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环境和理念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除了选择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视频和已出版的优秀教案对留学生进行实践前的课外辅导外,我们还把本校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中优秀教案汇编成册,让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前针对特定国别和在特定教学环境下熟悉汉语各个阶段各种课型的教学。

3.6 管理与规章制度

    3.6.1 教学管理合理、落实到位

加强教学管理是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本专业十分注意教学管理规范建设,在留学生到校时间与汉语水平不统一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使教学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学院领导始终处于教学第一线,及时解决教学问题。日常行政管理的重点就在狠抓教学的建章建制、日常管理、质量监控以及教学全过程的基础管理,从教学文件、教案、作业到考试命题、阅卷,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到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检查、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和审核。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到了科学规范,制度健全,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汉语言专业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遵守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以《红河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为核心进行常规教学管理,严格要求教师工作规范,学生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学生的奖惩制度,教师监考、AB考卷要求等相关措施,使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日常管理达到了与其他任何一个本科专业一样的要求。包括对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本科教学计划、教学研究、专业见习、实践、实习、毕业论文、教学检查、教师手册、教案、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各方面的规定,从而使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序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师的学识、品德修养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汉语言专业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教学。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落实、实施和检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为落脚点,课堂教学质量、试卷命题、考试、教研活动等监控体系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使教学管理坚实有效。

汉语言专业教师教学态度明确、热爱教育事业,注重为人师表。每位教师都能遵守师德规范,不仅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还积极地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许多教师由于工作认真,教学质量高,受到了学生与同行的充分肯定。近年来有不少的教师受到各级表彰。

3、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督促机制

由学院牵头,系主任负责,制定相应的表格,严格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工作手册、授课计划、教学进度、教案、听课情况、作业布置等。严格出勤纪律制度,认真做好请假、调课手续。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把教师的考察情况与年度考核和评先结合在一起。

4、坚持听课制度,提高课堂质量

本专业始终坚持听课制度,包括老教师听年轻教师的课、领导随机抽听本专业教师的课,学院教学督导员听课等。实行非专业的小语种兼职教师听课、学院一类课程集体选教材,集体备课制度,听课教师认真作好听课记录,填写听课建议表,每次听课坚持提两条有效建议的原则。要求教师听本科班的课每学期不得少于5次,学院教学督导不得少于10次。通过教研组讨论教师在授课和听课过程中遇到的,包括个人授课方法和学院组织管理两方面的困难和改进措施,促使教师之间在教学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督促和检查,通过听课、评课,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教师的启发很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5、重视实践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技能训练

第二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技能的熟悉过程,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我们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每门有实践学分的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讨论,对专业见习、实践和实习课程的组织管理做了调整,实习材料完备。

6、积极有序地组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实践工作

    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组织结构、有阶段总结,有教师责任制,使学生在一系列实践学习中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6.2 组织管理有序、有效

1、领导重视

国际学院的党政、教学工作由指导联系的校领导指导,在院长统筹领导下,还有专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院领导班子和谐团结,齐心协力做好全院的各项工作。

2、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有效

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国际汉语系、东南亚语系、小语种公外教研室4个科级部门,各项工作有专门的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有效。

3.6.3 规章制度健全

1、校级规章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一级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全体教师学习并熟悉学校的相关要求。执行情况良好。

2、院系规章制度

国际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各个岗位工作职责明确,学院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院级管理制度包括:

1)院长、副院长工作职责

2)国际学院议事制度

3)国际学院教学委员会工作章程

4)国际学院教师委员会章程

5)国际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组织办法

6)国际学院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

7)国际学院导师制度及实施细则       

8)国际学院教学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办法

9)国际学院考试管理规定             

10)国际学院资产管理员职责

11)教学、科研项目工作管理制度    

12)国际学院年度考核办法 

13)国际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3.7 自评结果

在红河学院统一部署下,我们按照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中的6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对汉语言专业进行全面自查,经认真自评,得出如下自评等级:

11  汉语言专业学士学位申报自评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和标准

自评等级

评价依据(综述请参考)

1

学术队伍

 

 

1.1职称结构

A.结构合理,有一定比例的45岁以下副教授级人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A

结构合理,有一定比例的45岁以下教授级人员

C.比较合理,但缺少45岁以下副教授级人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2学历结构

A45岁以下讲师中90%以上获硕士、学士学位,并有两名硕士生导师。

A

45岁以下讲师中100%以上获硕士、学士学位,有3名硕士生导师。

C45岁以下讲师中90%以上获硕士学位。

1.3师资培养

A  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规划、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A

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规划、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C.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规划、措施,落实得好。

2.教学建设与改革

 

 

 

 

2.1教学改革

A.课程设置合理,本科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内容能反映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采取了改革新措施,开展CAI教学或网络教学等,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

B

课程设置合理,本科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内容能反映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采取了改革新措施,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

C.课程设置合理,本科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达到大纲要求,有改革设想,学生能掌握本学科主要理论,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2课程建设

A.有经省评估的重点建设课程和重点专业,教材选用得当,公共选修课能容纳全部本科生。

B

重视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得当,公共选修课能容纳全部本科生。

C.重视课程建设,合理选用教材。

2.3教学研究

A.承当过省级教学研究课题,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过2篇以上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广泛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B

承担过省级教学研究课题,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过2篇以上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广泛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C.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有教学成果项目在实践中应有证明效果良好。

2.4专业建设

A.专业设置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突出。

A

专业设置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突出。

C.主要专业设置合理,主要研究方向有一定优势。

3.科学研究

3.1科学成果与水平

A.成果突出,或有省、部级三等以上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专著较多。

B

公开发表论文较多,主编专业教材1部,专著1部。

C.近四年获得过省级科研成果奖,公开发表论文多,出版了一定专著。

3.2科研项目与经费

A.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能满足科研需要。

A

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研究经费充足

C.承担省、市级课题,有一定科研经费。

4.环境与条件

 

 

 

 

 

 

 

4.1仪器设备

A.先进、基本配套,完全满足需要,有专人管理,使用率达90%以上。

A

先进、基本配套,完全满足需要,有专人管理,使用率达100%以上。

C.部分满足需要,有专人管理,使用率达70%以上。

4.2实验室

A.环境条件好,面积、实验仪器完全满足需要。

A

环境条件好,面积、实验仪器完全满足需要。

C.环境条件一般,面积、实验仪器部分满足需要。

4.3图书资料

A.各学科中外图书资料较齐全,很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A

各学科中外图书资料较齐全,很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C.图书资料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4.4工作条件

A.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经费使用较合理,教学、科研条件有所改善。

A

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经费使用较合理,教学、科研条件有所改善。

C.有一定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投资强度大,经费使用合理,教学、科研条件有明显改善。

5.人才培养

 

5.1本科教育

A.招生人数达到国家要求,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B

培养质量高,但招生规模不够大。

C.招生人数少,培养质量符合要求。

5.2教材建设

A.主要课程全部选用国内先进教材,并有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自编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辅助教材完全配套。

B

主要课程主要选用国内先进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辅助教材配套。

C.部分课程选用国内先进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辅助教材配套。

6.管理与规章制度

 

 

 

6.1学科规划

A.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可行,落实好。

A   

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可行,落实好。

C.规划较合理,落实一般。

6.2管理组织

A.领导重视,分管校长负责,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人员落实,素质高,基础工作扎实。

A

领导重视,分管校长负责,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人员落实,素质高,基础工作扎实。

C.领导较重视,机构较明确,人员基本落实,能胜任工作,基础工作一般。

6.3规章制度措施

A.校、院系、学科管理制度健全,执行好。

A

校、院系、学科管理制度健全,执行好。

C.校、院系、学科管理制度部分建立,执行一般。


经全面认真的自评,在18项评价指标中,有12项达到A级,有6项达到B汉语言专业的学士学位申报情况已经达到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基本要求,并具备开办汉语言本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可作为文学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特向云南省学位办提出申请,恳请给予审核并给予批准。

 

3.8 改进措施及设想   

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以《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为依据,认真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照指标,认真检查,抓住评审工作的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有本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以下方面落实改进:

1、加强教学改革,尤其是把重心放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2、认真总结现有课程建设的经验,积极申报校级、省级课程建设项目;

3、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建设优质教学项目,将教学成果广泛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学术攻关团队,力争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突出;

5、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推动下,努力扩大汉语言专业学生规模;教材建设以校本研究为基础,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优秀自编教材。

 

 

 

 

                               

 

                                      

 

?